当前位置: 首页 > 知识乐园 > 科学有料:总抱怨也是“病”,得治!|一分钟科普

科学有料:总抱怨也是“病”,得治!|一分钟科普

2016年12月14日 09:36:50 来源:科普中国 访问量:156 作者:科普中国

科学有料:总抱怨也是“病”,得治!|一分钟科普

有一本书叫《不抱怨的世界》,书中把抱怨的第一个阶段称为“无意识的无能”,这里边含着两层意思,一是抱怨是不好的,是无能的表现。二是抱怨是无意识的,也就是说,很多人在抱怨的时候,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抱怨。又不好,又意识不到,而意识不到就改变不了,这是件很麻烦的事。

什么是抱怨呢?

词典上说:抱怨就是心怀不满,而责怪他人。生活中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“怨妇”,就是心存抱怨的妇女。她们往往一脸愁苦相,见人就说:我好命苦啊,我家那位简直就是当代陈世美…...第一次说的时候可能会博得一些同情,权当那是倾诉,而怨妇岂能是如此善罢甘休的?她们会一遍遍的去诉说自己的委屈、愤怒,而听众也会麻木、厌倦了。所以,抱怨,会让你变得没有朋友。

抱怨这么不好,为什么很多人还喜欢抱怨?

一是生活中抱怨的“素材”太多,古云“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”,不如意了就心怀不满,心怀不满了就容易抱怨。

二是抱怨会给人带来一个心理上的暗示,就是:我是对的,别人是错的!这在心理学上叫“防御机制”,就是我们心里不爽的时候,就会找一些理由去解释它,而一旦解释通了,我们就会感到舒服。

我们喜欢抱怨的第三个原因,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种下了抱怨的种子,而且还在一直种下去。没有人喜欢抱怨,但却一代代“培养”了抱怨。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。很多父母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,孩子跑着跑着摔倒了,家长赶紧抢过去,跺几脚地,嘴里念念有词:“都怪你,这个坏地,摔到我宝贝”。这个时候你会发现,孩子原本已经呼之欲出的哭声,马上就消失了。家长成功地制止了孩子的哭,却不知您也由此埋下了抱怨的种子——这事儿不怨我,都是别人的错。这种外归因有着强大的力量,也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行为习惯。抱怨者需要用抱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、正确、甚至强大。而真正内心强大的人,根本无需证明自己。就好像那个摔倒的孩子,含着泪咬着牙爬起来,以后走再多的路,也不怕摔跤了,因为他学会了谨慎,而不是抱怨。

抱怨是一种“病”,是一种慢性病,在不知不觉中患上。也是一种传染病,把负性情绪传染给他人。既然是病,那必须得治!怎么治呢?

首先,要觉察。大多数抱怨都是下意识的,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抱怨,所以再次提倡“一日三省吾身”。每天在睡前,安静的时候,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,有没有抱怨,抱怨了多少次?都是对谁抱怨的?

其次,要监督。向自己的亲人朋友说明,我以后要少抱怨,请大家监督,一旦发现我在抱怨什么,可以及时的提醒我,当然不是说提醒了就不可以说了,倾诉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,而倾诉与抱怨的不同在于,倾诉是诉说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和情绪,而抱怨则是埋怨他人,一个对内,一个对外,我们可以在朋友的提醒和帮助下,将“无意识的抱怨”转变成“有意识的倾诉。”

第三,给自己设立“黄金三分钟”。一旦发生了负面的事件,给自己三分钟的时间去冷静下来,要么考虑下一步如何做(行动),要么去努力发现事件中积极的一面,所谓“吃一堑长一智”。“吃堑”那一刻是委屈的,但是当意识到可以从中“长智”,那抱怨自然就会烟消云散。

 

编辑:张洪光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四川省乐至县青少年宫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四川省乐至县青少年宫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四川省乐至县天池镇园林路二十五号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